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市场 >

璞泰来:2021年归万致外汇母净利润倍增,订单大增未来增长可期

更新时间:2022-04-02 06:23:49

  3月28日,璞泰来公布了2021年的年报,2021年,璞泰来全年营业收入89.96亿元,同比增加70.36%,归母净利润则达到17.49亿元,同比大增161.93%。

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2017年11月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新能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隔膜及涂覆加工、自动化装备、PVDF及粘结剂、铝塑包装膜及光学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平台型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根据历年年报,璞泰来的营业收入占比前两位的业务分别是负极材料和基膜及涂覆隔膜,这两大业务自2018年以来占比连续3年上升,且两大业务的总利率占比更是高达近90%。

强一体化、高自给率打破市场格局

2021年,璞泰来负极材料主营业务收入51.29亿元,同比增长41.38%,公司全年实现销量97242吨,同比增长54.48%;公司石墨化加工实现营业收入10.09亿元,同比增长24.60%;隔膜及涂覆加工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95亿元,同比增长171.07%;铝塑包装膜及光学膜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50.38%;PVDF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47亿元。

以上数据我们观察到,璞泰来2021年的重心仍集中在负极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墨化上面。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负极的主要原料是石墨,虽然中国是石墨第一大生产国,但目前也面临着石墨短缺的格局,与此同时,在“双碳”和动力电池需求量大增等因素的作用下,石墨化也呈现出供需偏紧的市场格局。

供给端,受“双碳”影响,发改委日前表示,将对新增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加严审批,这或将影响暂未拿到批复的石墨化产能扩张,长期供应增长将有限;需求端,动力电池、储能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来负极及石墨化高增。

在此背景下,璞泰来已经实现了从针状焦的生产到造粒、石墨化、碳化,再到负极材料的最终形成,全方位一体的生产布局,并实现了人造石墨市场出货量第一的水平。

不仅是人造石墨的自供率比较高,在涂覆隔膜方面璞泰来也实现了生产的一体化。璞泰来是国内较早从事隔膜涂覆研究和产业化的公司之一,成功开发了在聚烯烃隔膜上进行纳米氧化铝陶瓷涂层的技术;可以批量、稳定完成5-20微米的聚烯烃隔膜涂覆工艺,有机层涂层最小厚度可达0.5微米,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作为璞泰来的第二大业务,2021年璞泰来的基膜及涂覆隔膜的营收占比继续保持增长,从15.34%增长到24.4%,利润比例更是从20.51%提升到27.28%,显然,基膜及涂覆隔膜业务有望成为璞泰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而在锂电方面。目前承接订单再创新高,涂布机在手订单超过40亿元,同比增长170.33%,为未来公司设备业务的持续高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璞泰来布局锂电行业上游多元业务,各项业务形成客户协同、技术协同和产品协同。同时,各项业务以拳头产品为基础,并不断拓展产业链一体化。

在负极材料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产学研合作及下游电芯厂商的联合研发,公司具备了行业领先的技术与研发优势,万致外汇拥有具有丰富的材料和电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新老技术人才梯队,具备迅速响应客户对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特性要求的产品研发实力;

在石墨材料领域,持续进行研发,并充分应用前沿科学技术,提前布局新型材料研发领域;

在涂覆隔膜领域,公司率先实现隔膜基膜、涂覆加工、涂覆粉体材料、PVDF、粘结剂及涂覆设备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在铝塑包装膜领域,璞泰来系较早从事铝塑膜开发的企业之一。目前,璞泰来铝塑膜产品已经实现铝塑膜原材料、工艺、设备的全面国产化,成本优势显著,极限冲坑深度、封装强度等性能指标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其中耐电解液性能、电芯绝缘抗腐蚀性能已超越日本对标产品,产品合格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同时,璞泰来也已具备实现客户个性化定制能力,截至目前,公司数码类产品已进入高端客户并实现量产,其中特殊设计开发的高温泄压性能、高封装强度性能大幅度提升电芯安全性能,扩展了电芯在5G领域的应用市场;动力类产品在小动力、储能领域已量产出货,并已通过下游多家车规级客户的应用认证。

璞泰来还高度重视激励机制的构建,聚集了一批在各细化行业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才,精准的把握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客户需求。同时,公司管理团队具备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自动化装备领域的丰富经验,一贯秉承高度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理念,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行一系列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工作分配体系与团队建设机制。

目前,璞泰来通过新设负极材料及石墨化、膜材料及涂覆、自动化装备三大事业部,优化管理架构和执行效率;同时凭借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市场需求的高度敏感性,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方面保持较强的前瞻性,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公司在产品研发、运营策略与生产工艺上的实践创新。通过多元的合作的方式和股权激励机制吸纳包括化工合成材料、功能粉体材料、电芯及电池材料关键工艺设备等方面专业技术与管理团队。